身心健康好文章

「偶然成為家人!」心靈拼圖:探討寄養兒童的內在世界解析(下)2025.08.14

「偶然成為家人!」心靈拼圖:探討寄養兒童的內在世界解析(下)

文/翁宇津 諮商心理師


近年台灣有不少孩子,因為特殊家庭、受虐、失家或經濟無援等緊急狀況,需要協助讓他們擁有被安全照顧的避風港!在上篇文章中,我們理解到「寄養兒童」因來不及在原生家庭長大,並陸續經歷了寄養家庭照護者的多次轉換,不僅在生命初期即面臨分離焦慮、對於身份認同的疑惑,產生「想被愛,也怕被拋棄」的矛盾心理,甚至以反覆試探行為去觀察照顧者的反應,傳達孩子的不安全感;本篇將更一步地剖析寄養家庭將面臨的挑戰,陪伴者或寄養家庭照護者,除了透過讀懂孩子內心想法與焦慮的訊號,加上專業心理治療介入與支持,讓寄養家庭成為令人安心、自在的環境,孩子能健康、平衡地成長,並感謝陪伴他們成長的溫暖力量!


「當愛不是與生俱來」 

剖析寄養家庭面臨的挑戰與承擔


對寄養家庭來說,「當愛不是與生俱來」正是他們面對的重大挑戰。寄養父母不僅要承擔孩子的日常照料,更需承擔心理陪伴和創傷修復的重責。特別是當孩子的「過度黏人」、「情緒起伏」或對於家庭規則上的「抗拒」,往往是其內心未被表達的焦慮和未滿足需求的外顯行為。 而這些行為背後所反映的心理動力學知識,能幫助寄養家庭由行為表象去進一步讀解孩子心裡的秘密角落,進而構建出更有效的「親職互動」。


透過專業諮詢、正面支持力量 

共築孩子心靈的避風港


當家長或照顧者可以理解寄養兒童這些行為的深層意義,將能成為建立孩子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礎。而在此背景下,「專業心理治療」便扮演了關鍵的角色!創傷知情照護(Trauma-Informed Care)依戀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為臨床提供了理解寄養兒童複雜內在世界的理論基礎。因此,建議寄養家庭需要專業諮詢與支持力量介入,當心理師透過安全的諮詢空間,協助孩子們在訪談過程中,逐步解構創傷經驗,接受創傷造成的影響,進而調節負面情緒、治癒創傷,並發展穩定的自我概念。而對寄養父母而言,在家長諮詢時間中,則提供親職教育與情緒支持,幫助他們在理解與耐心中去建立安全的養育環境,共同面對挑戰。


「謝謝你陪我長大」

伴隨溫暖成長的孩子將破繭成蝶


寄養兒童歷經家庭結構的重組,這條道路上雖充滿坎坷,卻也展現驚人的韌性與成長潛能。正如我們以葉子承載春天的種子,象徵尚未發芽的心,寄養兒童若能處在一個溫暖且穩固的環境,能促使這些孩子的心靈逐步綻放,形成屬於自己的生命果實。


這時候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專業的介入,將是促進這段旅程成功的關鍵因素。總結而言,寄養兒童的內在世界是複雜且脆弱的,孩子們對於身份認同、情感安全感與依戀關係,皆需被細心呵護與理解。寄養家庭作為這些孩子新的情感歸屬場域,需要在愛與專業知識中尋找平衡,陪伴孩子破繭成蝶。


也唯有如此,這些孩子方能真正感受到「謝謝你陪我長大」的溫暖與力量,懷著感恩,迎向更健康、快樂的未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