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翁宇津 諮商心理師
在當代社會,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與多元化,寄養兒童的議題日益受到關注。這群特殊的兒童,常因原生家庭的困境或其他因素等,而被迫離開熟悉的環境,進入寄養家庭或機構生活。在這段生命歷程中,「家庭的重組」不僅是外部環境的改變,更對兒童內在心理世界構成深刻挑戰。我們將從心理發展的角度,深入探討寄養兒童的情感需求、內在掙扎,並剖析寄養家庭所面臨的情感試煉,期望能為專業工作者、照顧者及家長們提供更具體的理解與支持方向。
來不及在家長大
孩子生命初期即面臨分離、身份認同叩問
「寄養兒童」的生命旅程,從一開始便經歷了種種分離與失落。他們的生活未能如常在原生家庭中順利展開,而是陸續經歷了身心安置與不同照護者的不斷更替。有時候,寄養兒童一句稚嫩的言語:「我有好多媽媽」,生動揭露了孩子們對於複雜的親子關係與身份認同的困境。其實,從孩子這個簡單的表述,不僅是指涉生母、最初的照顧者,甚至還涵蓋了現今寄養家庭成員的多重角色。對一個5歲的小女孩而言,這些重疊的母親形象正是她心理認同與情感依附的基礎,但卻也同時帶來「我從哪裡來?我屬於哪裡?」的深刻疑惑。
「想被愛,卻也怕被拋棄」
理解寄養兒童深藏內心的矛盾
寄養兒童通常在極年幼時,就得面臨與原生家庭分離的現實,隨之而來,還有身份認同上的困惑,反映了孩子在內心深處的不確定感與焦慮。他們渴望穩定的依戀關係,但過往的分離創傷,卻促使他們在建立情感連結時心存戒備。
在心理學中,「依戀理論」強調兒童與主要照護者之間的穩定關係是其情感安全感的基石。然而,對寄養兒童來說,因為多次轉換照護環境,原有的依戀安全網被撕裂了,形成一種「想被愛,也怕被拋棄」的矛盾心理。這如同一場看不見的地震,在他們心靈深處反覆震盪,影響著他們對人際信任與自我價值的認知。
孩子內在世界的震盪
重複試探行為反映其深層不安全感
我們經常在實務案例中,可觀察到寄養兒童內在世界的震盪,通常亦具體展現在日常行為中。
寄養兒童特別會在遊戲過程裡,常表現出測試周遭環境穩定性的行為。例如他們可能會反覆在遊戲空間與遊戲箱子的邊界間穿梭,試探陪伴者的反應:「我這樣做,你會不會離開我?這是不是我的錯?」
其實,這些試探等類似的行為,往往也透露出他們深層的不安全感,這些行為更是孩子們潛意識中,對於情感連結的渴求與恐懼的交織,提醒著照護者們需要以更細膩、感同身受的態度予以回應,而會有這些舉動,實質上便是孩子內在不安的投射,他們並也在傳達自己內在世界與經歷的故事;相對而言,對於陪伴者或寄養家庭照護者來說,同時也能洞察孩子們內心想法,讀懂其不安全感與焦慮的訊號,透過令人安心的環境與互動,讓孩子更放鬆自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