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臨床心理師 林詩淳
這是在精神分析大師-寇哈特在演講集當中的一個案例。一位19歲大二男生,離開家到外地上大學,儘管他的入學成績表現相當出色,但上大學後總是擔心著成績,心中對學校、未來感到緊張害怕。他覺得自己是多愁善感、猶豫不決、持續力也短暫的人,對未來沒有清楚的目標。一旦開始焦慮不安,就難以靜下心讀書和工作,心煩意亂的他,更加難以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生活節奏,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,吃也吃不下,睡也睡不好,到學校健康中心求助時,便被建議可以尋求諮商。
這位大二男生是人生中第一次離家、第一次獨自生活,對現在和未來感到茫然與焦慮是很常見的,每個人轉換環境或生涯時,或多或少都有過如「轉換適應期」這樣的經驗。當然,也有些人很快地找到方式,渡過了適應期的不舒服與挫折,有時快到甚至都忘了有過類似經驗。但同樣是因陌生環境而感到不適應,有些人可以安然度過,而有些人卻會以焦慮憂鬱症狀,甚至更退化的方式呈現遇到的困難而卡住,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
自體心理學大師寇哈特認為這不是簡單能回答的問題,必須要檢視及權衡這個人所處環境中有哪些優勢、弱勢和與促發情緒波動等相互影響的原因。但最要緊的是,要給予對方一種對於他所遭遇到問題的理解。『絕大部分的時候,僅是「理解」就是往前邁進更好的一大步。』
理解是做出改變的基石,而定義問題遠比解決問題還重要,光僅是理解正在發生什麼事,就足以讓焦慮開始下降。要做到這件事,有的人會求助於身邊信賴的對象,有人使用AI來輔助分析與回應。人們會希望想把問題說給其他人聽,渴望對方能有所回應,甚至在對方的回應中發現、照映到自己尚未能理解或考慮到的部分,這些都是相當自然的需求與渴望。在這樣的過程中,一旦焦慮下降,就有空間可以思考,有空間思考,就有機會更積極的面對遇到的困境,找出可能性。
而接下來的幾句話,是寇哈特用他在會談中所收集的資料,傳達給這位大二男生的理解:「你是一個內心非常豐富,有很多想像的人,但我認為你在行動、決策和具體化任務上遇到一些問題,也許那就是你缺乏自我肯定的地方。或在你生命的早期有很多被貶低、削減和質疑的經驗,但當你擁有自己的想法時,你會感覺掌控了局面,而且你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進展。」
我認為基於這樣形式的理解,協助他脫離父母親影響的能力就會更具可行性。在這樣被支持和被理解的背景下,再加上治療師不評價的態度,不跟他說該做什麼或不做什麼,他會更清楚地知道、明白自己需要脫離他的父母,他也會明白在離開父母時的焦慮是什麼。
知道自己是什麼,理解自己的優勢與限制,而不是去成為不是你的樣子,這些深刻的理解,有賴時間、空間以及映照自己的對象養成和累積,也是自信(自我)必要的土壤與養分。如果說「愛」是一種對於好或不好都接納的狀態,也許我們不時都可以探問自己,我有幫自己找到這樣的環境來「自戀」了嗎?而心理治療正是要塑造一個這樣可以自戀、可以好好成長的環境。
註:本文案例及內容改寫自:《寇哈特的「自戀研討會」》。(2024)無境文化出版